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學位委員會,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基礎布局😧。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各行各業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促進研究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切實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現就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定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為主線👰🏼,面向世界科技競爭最前沿,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人民群眾新需求❎,面向國家治理大戰略🛅,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推進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引導研究生培養單位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加快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2.基本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貫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過程🍂;堅持育人為本,以研究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中心,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標準;堅持需求導向,紮根中國大地,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能力;堅持創新引領,增強研究生使命感責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堅持改革驅動🤹🏽♀️,充分激發辦學主體活力🧑🏽🌾,加快構建優質高效開放的研究生教育體系🧙♀️。
3.總體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成規模結構更加優化、體製機製更加完善👨🏿🦲、培養質量顯著提升、服務需求貢獻卓著、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體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強國。
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機製
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開全開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強研究生課程思政🤶🏽,建成一批課程思政示範高校👨🏽🦲,推出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選樹一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建設一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配齊建強研究生輔導員隊伍,全面落實專職輔導員專業技術職務🎶、行政崗位職級“雙線”晉升政策🫣,探索依托導師和科研團隊配備兼職輔導員。加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規劃和就業創業服務✍🏿🥢。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結果作為“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的重要內容✵🤹🏿。
5.發揮導師言傳身教作用,激勵導師做研究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狀況,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既做學業導師又做人生導師🫷🏼;要率先垂範🆚,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影響和鼓舞研究生🧙🏽♂️;要培養研究生良好的學風,嚴格要求學生遵守科學道德和學術規範。
6.提高研究生黨建工作水平,強化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創新研究生黨組織設置方式,探索在科研團隊🖖🏽、學術梯隊等建立黨組織。選優配強研究生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研究生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持續開展新時代高校黨建示範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做好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和“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遴選培育工作。
三、對接高層次人才需求🎯,優化規模結構
7.以服務需求為導向,合理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堅持供給與需求相匹配、數量與質量相統一❎🥝,保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培養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發展節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適度超前布局,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招生規模統籌考慮國家需求📺、地區差異、培養條件🆓、培養質量等因素🩱,實行動態調整🧙🏼♀️,差異化配置。
8.優化培養類型結構,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原則上只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各培養單位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自身辦學定位,切實優化人才培養類型結構。
9.適應社會需求變化,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建立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學科分類發展新機製🧸,按照單位自主調、市場調節調🤲🏼、國家引導調的思路🧜🏽♀️,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健全退出機製。設立新興交叉學科門類,支持戰略性新興學科發展。完善“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與調整機製🫰🤦🏼♂️,引導建設高校和學科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10.優化布局結構,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完善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建設區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優質研究生教育🏰👮🏼♂️,振興東北地區研究生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與國家及區域戰略相匹配的學科專業。
11.堅持質量導向,完善學位授權審核工作。將深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作為學位授權點布局的重要參考因素。持續推動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統籌開展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工作,實現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穩步推進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工作,繼續放權符合條件的高等學校自主審核增列學位授權點,自主設置一級學科🧔🏻、新興交叉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加強對中西部地區和高水平民辦高校學位授權的支持🤷🏻♀️。探索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申請開展專業學位人才培養。
四、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創新招生培養模式
12.深化招生計劃管理改革,健全供需調節機製🦹🏿♂️。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研究生招生計劃調節機製。實施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招生計劃向重大科研平臺🧝🖐🏼、重大科技任務、重大工程項目、關鍵學科領域、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和“雙一流”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高校傾斜💇♀️。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管理中,積極支持嚴把質量關、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較大的培養單位。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管理中📳,積極支持有效落實產教融合機製的培養單位和高水平應用型高校。繼續在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實施博士招生計劃彈性管理。在現有財政撥款製度基礎上👷,探索實施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工程研發等科研經費承擔培養成本的科研項目博士研究生專項招生計劃🤛🏽。探索建立研究生招生計劃管理負面清單製度,對學位點評估、博士論文抽檢、師德師風、考試招生違規違法等問題突出的培養單位予以必要限製。
13.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精準選拔人才。完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嚴格監管的研究生考試招生製度體系👶🏿。深化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優化初試科目和內容,強化復試考核,綜合評價考生考試成績🤙、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一貫學業表現等,擇優錄取;研究探索基礎能力素質考試和招生單位自主組織專業能力考試相結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試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招生選拔機製,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領域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辦法。
14.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機製,加強學術學位研究生知識創新能力培養。加強系統科研訓練,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撐高質量研究生培養🧙🏻♀️。推進碩博貫通培養👨👩👧,實行培養方案一體化設計👩🦲。聚焦數理化🚵🏽、文史哲等基礎學科,以強化原始創新能力為導向,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
15.強化產教融合育人機製🚦,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實施“國家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計劃,重點依托產教融合型企業和產教融合型城市,大力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著力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科學規劃布局建設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儲能技術等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實施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緊缺博士人才自主培養專項。鼓勵各地各培養單位設立“產業(行業)導師”🍻,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隊伍建設♠︎。推動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通過設立冠名獎學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發中心等措施,吸引研究生和導師參與研發項目🥒。大力推進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的有機銜接。
16.加強課程教材建設,提升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單位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完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審批機製👮🏽♂️,優化課程體系🛍️,加強教材建設,創新教學方式,突出創新能力培養,加強體育美育和勞動實踐教育🔃。規範核心課程設置🛐,打造精品示範課程,編寫遴選優秀教材,推動優質資源共享。將課程教材質量作為學位點合格評估、學科發展水平、教師績效考核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鼓勵辦好研究生創新實踐大賽和學科學術論壇。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單獨設立研究生教學成果獎。
17.加強關鍵環節質量監控,完善分流選擇機製👨🏼✈️。培養單位要加強培養關鍵環節質量監控😿,完善研究生資格考試、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製度🖕🏽。加大分流力度,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暢通分流選擇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碩士學位授予標準的可授予碩士學位;未滿足學位授予條件的研究生🚣🏼,畢業後一定時間內達到相應要求的🫁,可重新申請授予學位。完善研究生學業相關申訴救濟機製📅,加強研究生合法權益保護。
18.深化開放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吸引優秀學生來華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完善來華留學生招生、培養等管理體系♊️,保障學位授予質量🪈👩🏻🏫。鼓勵培養單位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建立研究生雙向交流機製,支持雙方互授聯授學位。支持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建設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推動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優化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研究生全球布局。創新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項目,加大國際組織後備人才培養力度🤙🏿。
五🤷🏼♀️、全面從嚴加強管理✭,提升培養質量
19.健全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壓實培養單位主體責任🧜🏽♀️。培養單位要完善質量控製和保證製度,抓住課程學習👨🏿🦱、實習實踐、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評閱和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落實全過程管理責任,細化強化導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權責🎲,杜絕學位“註水”☂️。 推動培養單位探索建立學位論文評閱意見公開等製度,合理製定與學位授予相關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論文”傾向。加強教學質量督導,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20.強化導師崗位管理👩🦽,全面落實育人職責。培養單位要嚴格導師選聘標準🏰📺,加強導師團隊建設,明確導師權責🍂,規範導師指導行為,支持導師嚴格學業管理;將政治表現、師德師風🗃、學術水平、指導精力投入等納入導師評價考核體系。加強兼職導師、校外導師的選聘、考核和培訓工作。建立國家典型示範🚦、省級重點保障、培養單位全覆蓋的三級導師培訓體系。鼓勵各地各培養單位評選優秀導師和團隊。
21.加強學風建設,嚴懲學術不端行為🚰。培養單位要完善學風建設工作機製,將科學精神、學術誠信、學術(職業)規範和倫理道德作為導師培訓和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內容,把論文寫作指導課程作為必修課🐭。抓住研究生培養關鍵環節👷🏻♂️,健全學術不端行為預防和處置機製,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力度🧝♂️。
22.完善質量評價機製,破除“五唯”評價方式。聚焦人才培養成效、科研創新質量、社會服務貢獻等核心要素,健全分類多維的質量評價體系,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鼓勵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研究生培養質量進行診斷式評估😙。加強研究生教育質量監測,探索開展畢業研究生職業發展調查。
23.加強外部質量監督,嚴格規範管理🎴🪂。統籌運用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質量專項檢查、學位論文抽檢等手段,強化對培養製度及其執行的評價診斷。嚴格規範培養檔案管理,探索建立學術論文🧏🏽♀️、學位論文校際館際共享機製☺️,將學位論文作假行為作為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動建立優秀學位論文示範製度💃🏽,鼓勵培養單位和學術組織開展優秀學位論文評選👨🚒。擴大學位論文抽檢比例,提升抽檢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對無法保證質量的學科或專業學位類別,撤銷學位授權。對問題嚴重的培養單位🙎♀️,視情況限製申請新增學位授權。
六、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條件保障
24.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確保正確辦學方向🫁。培養單位各級黨組織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守研究生教育意識形態陣地👱。培養單位黨委會♻、常委會,要把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納入重要議題,認真研究部署,積極推進落實🥼。
25.切實做好經費保障🙎🏼♂️,完善差異化投入機製。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體系👩🏼🎨,加大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研究建立差異化生均撥款機製,加大對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研究生培養的支持👬🏼。完善培養成本分擔機製,合理確定不同類型研究生教育學費收費標準💆🏿♀️,健全教育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製🎱,鼓勵培養單位使用科研項目資金支持研究生培養⏫。
26.改革完善資助體系🛕,激發研究生學習積極性。完善政府主導、培養單位統籌🧙♀️、社會廣泛參與的研究生資助投入格局🙋♂️。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建立完善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製🖖🎆。加大對基礎學科和關鍵領域人才培養的資助力度♿️。培養單位要完善獎助學金評定標準,充分發揮獎學金的激勵作用,探索建立動態調整的“三助”製度。適時調整國家助學貸款標準,給予家庭經濟困難研究生更多支持。
27. 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各培養單位要加強意昂2(部🏃♀️➡️、處)建設,強化管理工作職責,保障辦公條件;健全校、院(部、系📛、所)兩級研究生教育管理體系👨🦯,加強基層管理力量,按照研究生培養規模配齊建強專職管理隊伍🍷;加強管理人員培訓,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
28.強化組織保障🕙,確保改革措施落地見效。各級教育、發展改革、財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宏觀指導🔤🧑,強化資源配置,保障研究生教育投入。充分發揮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和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等專家組織和行業學會的作用✍️,加強研究生教育研究、咨詢和指導🧗。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建設研究生教育專門研究機構。各地各培養單位要認真製定落實方案,加強宣傳引導☂️,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作出應有貢獻。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2020年9月4日